来源:网络
文丨西部菌
近日,成都、长沙、厦门、青岛、广州等多个城市的地铁项目,都已经陆续复工。
与此同时,对于推动重大项目建设也有新的定调:
要聚焦重点领域,优化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投向,用好预算内投资,调动民间投资积极性,加快推动建设一批重大项目。
对于各城市来说,地铁,无疑就是响当当的重大项目。
去年以来,加大基建等领域的投资力度,在各个层面被不断强调。而今年面向重大项目的投资力度,大概率将会加码。
可以基本确定,今年大基建窗口期将扩大。那么,到底哪些城市会因此受益?
01
在多个城市地铁项目相继复工之前,还有一个相关的重磅消息,值得关注。那就是《徐州市城市轨道交通第二期建设规划(2019-2024年)》获批。
该规划共涉及3号线二期、4号线一期、5号线一期、6号线一期等四个项目,总里程接近80公里,总投资为538.9亿元。
论总里程和总投资规模,徐州拿到的批复并不算太突出。可以参照的是2018年8月,苏州获批第三期规划,线路总长137公里,总投资约为950亿,差不多是徐州的两倍。
但是,横向比较,徐州依然堪称是大赢家。
一,徐州于去年9月,才正式开通首条地铁线路。在不到半年后,二期建设规划就获批,这个速度,大概率在全国都算得上是独一无二。
二,徐州经济总量在2019年刚站上7000亿门槛,作为普通地级市,地铁运营里程有望突破百公里,让更多地级市看到了圆梦地铁的希望。
2018年7月,地铁修建门槛提高,其中几个主要指标就是:
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应在300亿元以上,地区生产总值在3000亿元以上,市区常住人口在300万人以上。
申报建设轻轨的城市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应在150亿元以上,地区生产总值在1500亿元以上,市区常住人口在150万人以上。
按上述指标,徐州是完全达标的。但是审批的速度和规模,或意味着地铁的审批“尺度”将较过去有所放宽,这将直接利好一批地级市。
而对于暂不能达标的城市,目前的机会也开始多起来。
一方面,地铁不行,可以修轻轨。
另一方面,近几年,越来越多的城市获准县改区,这对于做大市区常住人口是一步到位的操作。
还有一个机遇就是,常住人口在100万-300万的Ⅱ型大城市要全面取消落户限制,这也有利于吸引一部分人口增量。
当然,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城市群、都市圈内部的地级市,可以借助与中心城市的连接机会,间接圆上地铁梦。
来源:城市财经
所以,未来几年,大概率会有更多的“徐州”诞生。
一是那些已经达标的城市,审批速度和规模有望改善;二是,还没有达标的城市,通过其它操作也可以增加希望。
02
除了让更多的地级市有希望通地铁,“大基建”的另一个重头戏就在于城市群、都市圈建设。
前三大顶级城市群自不待言,这里专门说下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于上个月被正式提出。随后又继续释放好消息:
今年将大力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促进各地区城市群发展,指导地方开展都市圈规划编制工作,着力提高重点都市圈交通基础设施联通水平,规范发展特色小镇和特色小城镇。
很明显,今年开始,成渝双城经济圈内部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将进入一个大的机遇期。
而就在最近,有关方面再次给出定心丸:
将加大川藏铁路、成渝中线高铁等重大项目前期工作力度,推动重点工程项目逐步全面复工建设,完成年度投资奠定基础。
可以看出,川藏铁路、成渝中线高铁被摆在了今年国家重点工程项目中的突出位置,这对成渝地区而言,毫无疑问是直接利好。
除上述国家级项目,成渝自身的重大项目投资,其中自然包括基建部分,也很可观。
比如,成都今年将加快实施1000个重点项目,总投资33303.23亿元,年度计划投资4686.87亿元;重庆市计划安排市级重大项目1136个,总投资2.6万亿元,年度计划完成投资3476亿元。
城市群、都市圈外,一些国家中心城市热门候选城市的重大项目投资,也明显看涨。比如,济南和青岛2020年安排的重大项目投资金额都在3000亿元以上。
沈阳,也当仁不让,2020年全市安排推进1600个亿元以上项目,比上年增加292个。
03
每一轮“大基建”往往都是在相对艰难的时候启动的。它的每一次启动,都推动了城市格局的洗牌。
比如,2008年开始的那一波,就直接加速了重庆、成都、武汉、郑州等内陆主力城市的崛起。
当前,城镇化水平到了新阶段,城市的基建和投资空间,已难以和前几轮相比。相应的,大基建对城市格局的洗牌也未必会像以前那么明显。
但城市竞争是一个不断做加法的过程,谁缺失了某一个机遇,就很有可能“不进则退”。
大基建的主角,毫无疑问还是当前的主要城市。去年底所点名的十大城市就是非常明显的信号:
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特大城市发展优势不断增强,杭州、南京、武汉、郑州、成都、西安等大城市发展势头较好,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区域增长极。
当然,具体会有所侧重。对四大一线城市来说,这可能是最后一轮参与大规模的基建投资。以地铁为例,目前也只有深圳的地铁规模,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所以,如果说这轮大基建将主要围绕城市群、都市圈展开,那么,对于三大顶级城市群而言,受益最明显的,应该还是内部的次一级城市,比如,杭州、南京、南通、苏州、东莞、佛山等。
而像武汉、郑州、重庆、成都、西安等内陆城市,则要带动各自所在的城市群、都市圈做大做强,它们将仍然是绝对主力。
除此之外,还有两点值得注意。
第一,不可忽视东北。
很多人看到重磅文章点名了十座城市,却可能忽略了还有四座城市被点名——使沈阳、大连、长春、哈尔滨等重要城市成为投资兴业的热土。
第二,这次或会让更多的地级市受益。
在GDP、基建之外,未来城市的公共服务,比如医疗、教育等方面的投入,相信会得到更多的重视。
而这方面,部分资源尤其短缺的普通地级市,有望收获更多的“雪中送炭”。这一点,也可能是与前几轮大基建是绝对以大城市为中心的状况,最大的不同所在。
当然,城市群、都市圈时代,受益最大的依然还是城市群、都市圈内部的地级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