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以为,市场竞争只是行业内品牌间的竞争,这种认识是不够的。比如高铁对短途航空业的竞争、疫情期间游戏对线下影院的竞争,根本不是同行业,而是替代品。
当今时代,你甚至不知道你真正的竞争对手在哪里,他一开始可能藏在“隐秘的角落”。
其实,竞争要根据行业和市场两个维度来识别,分为四个层面:
一是品牌竞争,行业内相似的对标品牌的竞争。如钉钉与企业微信、喜茶和奈雪之茶。
二是品类竞争,行业内不同细分品类的竞争,如5G手机与4G手机。
三是行业竞争,能否满足相同需求的不同行业的竞争,比如快餐和方便面都能够满足速食的需求。
四是预算竞争,也就是同一笔钱用在哪里,比如1万元是用来旅游,还是用来学习深造?
四类竞争中,品牌应该根据当前市场发育程度,以及具体趋势进行判断,找到关键的敌人。
比如当一个新兴产品处于市场初期,那么其关键的竞争对手就不是行业内(因为市场空白、空间足够大),而是替代品的竞争,应该从替代品中抢食。行业内的企业,反而是一致对外,一起扩大行业市场认知、规模和影响力,把蛋糕做大更好。
随着市场发育成熟,市场扩容空间有限,行业内品牌的竞争势必加剧,大家短兵相接抢食有限的蛋糕。不过,这种竞争也是相对的,首先要考虑到对标层级间的竞争。
比如说,如果你是二三线的啤酒品牌,你一上来就跟青岛啤酒PK,那肯定不现实。你可以先从从与你差不多的对标品牌中抢食,或者深耕某些区域市场,做到挑战者程度再图谋与青岛扳手腕。
对于传统的企业(包括大公司、独角兽),尤其要留意来自新技术、新模式对行业的颠覆式竞争。
这样的例子很多,比如过去线上音乐对传统磁带的蹂躏,手机对传统消费型相机的绝杀,目前线上影视也对电影院够成了巨大的冲击(不过电影院有其独特的体验价值,应该不会被彻底团灭)。
这种降维打击的例子,推荐大家可以看看《创新者的窘境》,里面讲的很透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