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级IP“乐高乐园”分别在中国北京房山、上海金山、四川眉山三地签约,陆续开建,预计2023年10月开园营业。
乐高乐园的定位和环球影城不太一样,环球影城面向的是全年龄段的大人和孩子,项目以各种大型器械类游乐为主;而乐高乐园主要面向2~12岁的孩子,主打的是益智类和亲子互动类的游戏。
这两年,国内主题乐园的发展迅速,从生意模式上说,主题乐园那些看起来非常刺激的游乐器械项目,比如过山车这些,是很不好做的生意。首先,这些大型的游乐器械是固定资产,前期需要有大量资金投入,之后每年还要折旧,资产价值一直在缩水;其次,这些设备的维护检修成本、运营成本都比较高,需要有一个庞大的运维服务团队;还有,如果单靠感官体验刺激的话,游客是很容易失去新鲜感的,玩几次就不来了。如果乐园为了留住游客,不断提升项目的刺激感会有更大的隐患,一旦危险项目发生意外,对乐园的运营会有长期负面影响。
国内主题乐园看着人山人海,但这个钱并不好挣,是典型的重资产、高成本。业内流传一句话,“中国的主题乐园有70%都是亏损的,20%持平,只有10%能盈利。”国内主题乐园的龙头之一华强方特,三次冲击IPO上市都没能成功,关键就在于盈利能力上不去,方特旗下28座主题乐园,大部分处于亏损状态;就算一些看上去盈利的乐园,其实很大一部分收入是来自地方政府的资金补贴。
像上海迪士尼、北京环球影城、乐高乐园这样的国外大牌乐园,也是同样的生意模式啊,人家的盈利能力怎么这么强?这两者看着是同样的业态,但是生意模式还真不一样。
国内主题乐园,赚的是门票钱,门票钱往往占到乐园总收入的80%。园区每天的接待人数是有限制的,门票的提价空间也不大,两三百元也就到头了,再贵就没人来了。而国际品牌乐园门票上有更大的溢价空间,能卖到四五百元一张;更重要的是,门票只占到乐园总收入的30%,而其他70%来自游客在景区内的二次消费,也就是餐饮、住宿、购物等等。所以你看,同样是每年接待五六百万游客的主题乐园,国内品牌和国际大厂的盈利能力是完全不一样的。
为啥游客到国内主题乐园不愿意消费呢?最大的差距其实是在于,国内乐园没有超级IP。举个最简单的例子,迪士尼乐园里的米老鼠唐老鸭雪糕,还有环球影城卖的小黄人冰淇淋,都是几十块一支,利润高得吓人。但是游客一点不嫌贵,很高兴地买了拍照发朋友圈。想想看,没有这些超级IP加持,国内乐园要是把普通冰淇淋卖到几十元一支,肯定会让游客直骂坑爹。还有,环球影城里哈利·波特区的餐厅,虽然卖的只是最简单的英式菜品,像炸鱼薯条之类,价格也不便宜,但游客就是觉得非去不可。去那儿可不是吃饭,而是去感受魔法学校的食堂,能吃出魔法的味道,怎么能一样。至于乐园里的衍生品就更是了,没有IP加持的衍生品根本卖不动。
国内主题乐园想做出和国际大厂一样的超级IP,这已经超出了主题乐园本身的能力,它需要的是中国文化产业的持续升级,用国产超级IP来反哺主题乐园。像迪士尼和环球影城、乐高乐园,它们本身就是国际文化产业巨头,花了数十年时间打造的一批超级IP,主题乐园只是文化产业的线下场景延伸。没有超级IP的主题乐园,是无源之水,无论你在运营上怎么努力,都很难有高利润。
总结国际主题乐园相对于国内主题乐园有如下商业模式上的优势:
1.以品牌为核心进行发展
国际主题乐园都有自己独特鲜明的特点,例如迪士尼是以童话世界为主,环球影城为影视剧场景,六旗则是以各种惊险的过山车娱乐设施吸引冒险的人们。大型主题乐园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知名品牌和特点,进入成熟期以后,他们以品牌进行业务的发展和衍生。
2.商业模式规模化以及盈利模式多元化。
当国际主题乐园以品牌模式进行发展后,他们将不仅仅依赖于门票收入作为盈利的主要来源。英国默林娱乐和美国六旗娱乐,通过跨国并购形成规模化的主题公园和旅游景点,再进行资源整合,从而形成具备规模经济优势的专业旅游经营集团。迪士尼是以动漫制作为主导,通过并购等方式获得网络媒体的传播渠道,以特许经营等方式在全球开发主题公园和相关衍生品、拓展出纵向产业链,且以主题公园为中心,横向整合房地产、邮轮和旅游等业务。迪士尼乐园收入中门票、购物和其他三部分的比例基本上是3:3:4,门票收入只作为日常维护费用。
3.高质量的服务和不断的创新。
当在迪士尼乐园和六旗乐园游玩时,随处可见的乐园的工作人员会尽最大可能性的提供各种景点的介绍和帮助。国外主题乐园都是不断推出新的惊奇和体验,以满足游客好奇求变的心理需求。例如迪士尼一直采用”三三制”即每年淘汰三分之一的旧项目、新设三分之一的新项目,使其成为一座“永远建不完的迪士尼”。
在主题乐园的实际操作中,从我国本地主题乐园发展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中找出规律,合理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盈利模式,强化主导盈利模式,适当选择多种盈利模式的协调功能,实现主题乐园盈利的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