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还是标签。
标签作为古老又新生的功能,帮助我们聚类集合,让相似的事物简单自然的「在一起」。
在传统社区里,标签营造差异性,将相同特征的帖子分门别类,起到了话题的作用。社区通过标签分发流量,降低了用户的选择成本。
在微信的新版本里,微信支持在文章底部设置最多3个标签,点击后进入「公共标签」的文章合辑,让用户能看到更多相关文章。这句话的核心是「公共」,公共的是流量。
所以,微信做的仅仅是一个传统的标签功能吗?
我认为这是一个信号,一个标签带来的新时代信号。
01
标签的真实效果
标签,从功能上来讲,是内容的聚合功能。
用户在阅读文章的时候,如果对文章所属的类型感兴趣,就会点击标签,阅读更多的文章。
这在微信的生态里,带来了两个明显特点,一是在寻找文章层面,比搜一搜更便捷;二是在数据层面,绝对值比点击率更有意义。
1 在寻找文章的层面,比搜一搜更便捷
标签对用户的意义是根据其主动意愿,看更多的文章。这是比搜一搜更便捷的逻辑。
搜索必须有明确的主观意向,才能落地到搜索行为,以及在众多的搜索结果中找到符合预期的那一个;找不到就修正关键词,重新搜索。
但在微信的生态里面,用户对信息流的消费是被动的,公众号的推文、朋友圈的分享,在刷到之前都是不可预知的巧克力。
同样,在微信被动浏览信息的场景下,搜索意向也是在消费内容之后建立,建立期望更深更广的了解意向,于是激发了搜索行为。
但从被动阅读到主动搜一搜的过程有些断裂。用户搜索的时间窗口很短,他很容易被过程中下一个有趣的内容吸引。但文章底部的标签,恰恰能满足这种及时性。
所以,标签对寻找文章的体验,在场景和流程上,都优于搜一搜。
2 在数据层面,绝对值比点击率更有意义
标签在文章的底部,就注定了,标签的点击率不可能高。
文章的完成阅读比例一般在40%,考虑到标签的点击率低于10%(估)。那么标签点击率就是文章阅读数的4%。对着4%说比例,没有意义。
能提高标签的点击率吗?不能。强调点击率,是对文章本身阅读体验的伤害。
微信的理念是简约克制、让用户自由可选择。文章的底部已经承载了太多的功能,有分享、点赞、在看的一键三连,有推荐文章的入口,有留言评论的引导,还有底部广告。所以,标签就要静悄悄。
但微信有十几亿的基本盘,即使很小的点击率,也是很大的一笔流量。哪些文章会对流量关注,或者相对关注呢?缺少流量的号主。
这就实现了,小号可能根据标签,对大号流量的白嫖。比如文章就设置跟半佛仙人一样的标签,那我的文章就能在半佛的流量下曝光,配合标题党,流量蹭蹭的上涨。
但,所有的公众号主都愿意设置标签吗?是个问号。
微信的出发点是好的,通过标签对公众号文章集合,用户的体验更好,大家的流量也分担共享。
越多的文章设置标签,标签的网络效应就越大,体验就越好。但如何一个让大小号主都愿意设置的标签,是个很有艺术和挑战的问题。
期待微信的解决方案,微信也一直有业界最好的解决方案。
02
标签传递的信号
标签虽小,但传递的信号很大。
微信公开课上说过,让优秀生产者放心生产内容,流量的事情交给微信。微信也一直如快手般的去中心化分发流量。
标签,就是微信「私域流量公域化」的强烈信号。
微信公众号之前的分发大致有四种:关注公众号的定向分发、在看的朋友分发、搜一搜的精准分发、底部推荐的关联分发。
定向分发和朋友分发,是私域传播,文章渗透力层层递进,缓步推移。搜一搜和关联推荐,号主无法预知和掌握,且头部效应明显,能量不大。
这就造成了大部分的新号,没有流量和传播,举步维艰。因此,大家都说公众号稳定了,风口过去了。
但这不是微信期望的生态,一个欣欣向荣、新陈代谢的竞争力生态。
标签正在解决问题,或者标签说明微信正在尝试解决问题。
标签的兴趣分发,对应的是公域流量。这样公众号的文章阅读,除了自己的粉丝,有了更多的外部浏览。
微信的流量,将再次普惠。至于转化和留存,靠的自然是公众号的内容和质量。但新晋公众号,最不缺的就是质量。
微信会恰当的解决流量问题,即普惠又精准。这在以前是没有的,也是不能想象的。所以,这是一个新的时代。
但目前标签文章的排序似乎是简单的时间排序,最公平但效率最低的方式。标签还需要迭代,大幕已徐徐拉开。
这是一个信号,在召唤新的英雄。我分外感到了时代的汹涌波涛。
作为公众号玩家,这就是最好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