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鹳(学名:Ciconia nigra):是一种体态优美,体色鲜明,活动敏捷,性情机警的大型涉禽。成鸟的体长为1-1.2米,体重2-3千克;嘴长而粗壮,头、颈、脚均甚长,嘴和脚红色。身上的羽毛除胸腹部为纯白色外,其余都是黑色,在不同角度的光线下,可以映出变幻多种颜色。在高树或岩石上筑大型的巢,飞时头颈伸直。因数量稀少,被比喻为鸟类中的“大熊猫"。
以鱼为主食,也捕食其它小动物。栖息于河流沿岸、沼泽山区溪流附近,有沿用旧巢的习性。繁殖期4-7月,营巢于偏僻和人类干扰小的地方。黑鹳大多数是迁徙鸟类,只有在西班牙为留鸟,仅有少数经过直布罗陀海峡到非洲西部越冬,此外在南非繁殖的种群也不迁徙,仅在繁殖期后向周围地区扩散游荡。是白俄罗斯的国鸟。
2015年次监测到,黑鹳已经连续多年重返南门峡国家湿地公园。
2019年8月,国家一级保护濒危鸟类黑鹳现身新疆巴音布鲁克草原湿地。
双角犀鸟(学名:Buceros bicornis):是大型鸟类,体长119-128厘米,翼展146-160厘米,重量2.15-4千克。雄性较大。后头和颈白色,其余上体黑色。尾白色,具宽阔的黑色次端斑。翅大覆羽具白色端斑,初级覆羽白色,在翅上形成明显的白色翅斑,在黑色的翅上极为醒目。胸部黑色,其余白色。嘴和盔突均较大,基部黑色,嘴端和盔突顶部橙红色,嘴侧橙黄色,下嘴乳白色。
主要栖息于海拔1500米以下的低山和山脚平原常绿阔叶林,尤其喜欢靠近湍急溪流的林中沟谷地带。分布于中国、印度、缅甸、泰国、中南半岛、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
安徽麝(学名:Moschus anhuiensis)是麝科、麝属动物。头体长696-765毫米,肩高小于500毫米,臀高小于600毫米,尾长18-32毫米,后足长192-195毫米,颅全长141-151毫米,体重7.1-9.7千克。尾甚短,常隐没于毛xia。体背部有桔黄点,在腰及臀部两侧明显而密集。头骨的颧宽较小。颊、额及耳背灰黑色。颏及喉白色,有白色条纹向两颊伸延,向后沿下颈两侧有两条白纹在胸前连成长环状。1-2岁的幼兽体背有横行的桔黄斑纹,自肩至臀共有13条;成兽逐渐消褪,变为斑点,排列成3纵行。臀部暗褐色,臀斑不显著。
安徽麝多栖息、活动于海拔500-1500米的针阔混交林。生活极具规律性,晨昏活动,雌雄分居,有比较固定的活动路线和栖息场所。主要以地衣、石蕊、寄生槲及灌木枝叶为食物。仅分布于中国安徽、河南及湖北三省相邻接的大别山区。
野牦牛(拉丁学名:Bos mutus),是家牦牛的同类,四肢强壮,身被长毛,胸腹部的毛几乎垂到地上,可遮风挡雨,舌头上有肉齿,凶猛善战。是典型的高寒动物,性极耐寒,为青藏高原特有牛种,国家一类保护动物。
栖息于海拔3000~6000米的高山草甸地带,人迹罕至的高山大峰、山间盆地、高寒草原、高寒荒漠草原等各种环境中,是食草动物,分布于新疆南部、青海、西藏、甘肃西北部和四川西部等地。